恩施灯戏,俗称“唱灯(儿)”,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起源于四川,清朝乾嘉年间由重庆梁平一带传入恩施白杨坪,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自最早的“姜撮瓢灯戏班”开始,白杨灯戏已师承九代,剧目发展到112个,现有灯戏班5个,演员学徒100多人。第八代、九代传人廖南山和孟永香均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“民间艺术大师”称号。2009年,孟永香被授予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”,在她的带动下,灯戏已传遍土家山寨的每一个角落。
灯戏是恩施自治州南、堂、灯、傩、柳五大地方剧种之一,属单本折子戏,角色大多是平民百姓,情节均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趣闻,基本上不涉及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和历史事件,可以称为“下里巴人”。具有“小情节”、“小人物”、“小戏班”的“三小”特点。唱腔、道白诙谐幽默,动作滑稽生动,风格鲜活,易学、易唱、易传,因此成为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。
一桌两椅一台戏,无需背景,对服装、道具、舞台并无严苛要求,随时随地设场,角色皆是普通群众。正是由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平民性、寓庄于谐的娱乐性、简约方便的灵活性、赏心悦目的观赏性,使得非遗文化“灯戏”进农村、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企业的“活态”传承得到彰显。
“一堂歌舞一堂灯,灯有戏文戏有灯”。1952年和1954年,洞下槽村灯戏班《雪山放羊》剧组和《神狗打柴》剧组先后两次代表恩施地区赴省参加中南六省业余戏剧汇演,省戏剧界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“恩施灯戏”,这两个剧目被定为传统代表剧目。此外,还有《洞宾点单》、《拦算》、《庙会》、《王麻子打样》、《小说媒》、《喀砸的个偷》、《寡妇门前》、《接干妈》等剧目。